介绍:马铃薯产业是围场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龙型产业体系。全县年平均种植面积40万亩,已形成28个种子基地村12181个薯种户,年产种薯、产品薯6亿公斤。介绍马铃薯产业是围场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
介绍:
马铃薯产业是围场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龙型产业体系。全县年平均种植面积40万亩,已形成28个种子基地村12181个薯种户,年产种薯、产品薯6亿公斤。
介绍
马铃薯产业是围场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的龙型产业体系。全县年平均种植面积40万亩,已形成28个种子基地村12181个薯种户,年产种薯、产品薯6亿公斤。该县引进荷兰马铃薯精制加工成套设施,年产万吨级国际特级淀粉的三九马铃薯淀粉公司已建成投产。马铃薯脱毒中心是国内从事马铃薯品种引进、繁育、科研的权威机构,达成了种薯、脱毒薯工厂化生产,可培育不同薯形、不同淀粉含量、不同成熟期的各类马铃薯新产品种200多种。1999年,围场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历史沿革
1979年,围场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马铃薯(俗称土豆)种薯基地。为加快马铃薯生产的进步,他们成立了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脱毒中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马铃薯病毒测试化验室。1994年,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达成了工厂化生产。1995年,中美合资承德辛普劳种薯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该县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县内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大力进步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产业,历经多年的进步,现在该县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茎尖脱毒技术、机械化栽培程度、品种选育、种薯经销售量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马铃薯种薯、产品薯基地县。
围场海拔在750米~2067米之间,属中温带向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性国内季风性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季、昼夜温差大,且县内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平均含量1.9%,2/3的耕地全氮含量在0.1%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00PPM以上。
产业近况
为持续壮大马铃薯产业,该县通过推行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举措,使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
中部为高淀粉加工薯生产区,以棋盘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10个乡镇,总面积为15万亩,重点推广春薯4、坝薯10、红皮、陇薯3等高淀粉品种,辅以地膜覆盖、大垄密植高培土技术、深加工技术,主要为双九淀粉厂及其它淀粉加工企业提供材料,谋求转化增值。北部接坝及坝上为种薯和专用薯生产区,涉及8乡两场,总面积为10万亩,主要以繁育荷兰15、克新一号、集农958、早大白、夏波蒂、大西洋等品种种薯为主,通过推行新技术、完善扩繁体系,为全县及其它省、市提供优良种薯。
1998年9月,围场马铃薯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金栏牌商标,第二年,该县生产的金栏牌脱毒马铃薯种薯被评为河北名牌商品,这标志着该县在科技兴薯策略上打出了我们的拳头商品。
前景剖析
该县一直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特点主导产业来抓,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努力在科研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科研立项,扶持科研实体,加强科普力度,引进新产品种、推广新技术,使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其中,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星火科技计划地区性支柱产业;2001年马铃薯精制淀粉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ZBXSM-1D型马铃薯多功能播种机及抗旱高产高效配套种植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
该县还本着高附加值、高外向度的原则,着力建设了精深加工企业,对淀粉过滤槽(池)等加工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改进粉条、粉加工工艺,向着色泽白、条细、捆小、精包装的方向进步,努力与市场需要对接。并不断进行初级商品的深加工,商品由单一的淀粉、粉、粉条拓展到了生产薯条、薯片、速冻块等范围。现在,该县粉、粉条、粉皮等淀粉制品深加工企业已达到30家,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p#分页标题#e#
同时,充分依托马铃薯研究所及新技术产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县60多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达成了稳步健康进步,这类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在坝上两场出租近3万亩土地,种植优质种薯及炸条产品薯,不断推广集约化经营,使用机械化作业及一流的喷灌圈技术,对全县马铃薯产业的进步起到了非常不错的示范带动用途。
水平技术需要
(一)品种。
克新一号、渭薯一号、夏坡蒂、大西洋、中薯9号、费乌瑞它。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750至1300米,pH值5.8至7.0,选择平坦地块,排灌便捷,结构适合,理化性状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的耕地。土壤种类为棕壤,质地为沙壤或壤土。土层厚度大于40厘米,有机质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1. 种薯选择:选择脱毒种薯,种薯单个重达75克以上,剔除疡、烂、杂畸型薯。
2. 种薯处置:播种前选择晴天,将选好的品种薯摊于地上晾晒2至3天,在15℃至25℃条件下,当芽长长至0.5至2mm,芽块重不小于50克时挖芽,
3. 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密度每亩在4000株左右。
4. 施肥:每667m2(亩)施有机肥不少于3000千克,每667m2(亩)用含N、P、K各15%的马铃薯专用肥35公斤以上,团均后结合中耕追施尿素7.5千克,硫酸钾7.5千克。
5. 收成:7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因品种茎叶枯黄收成。
6. 环境、安全需要:农药、化肥等的用法需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能污染环境。
(四)水平特点。
1. 感官特点:表皮光滑、芽眼浅、薯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2. 理化指标:块茎单个重150至500克,干物质含量17%,淀粉含量14%。
3. 安全需要:商品安全标准需要达到国家对相同种类商品的有关规定。
历史沿革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县内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大力进步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产业,历经多年的进步,现在该县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茎尖脱毒技术、机械化栽培程度、品种选育、种薯经销售量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马铃薯种薯、产品薯基地县。
围场海拔在750米~2067米之间,属中温带向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性国内季风性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季、昼夜温差大,且县内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平均含量1.9%,2/3的耕地全氮含量在0.1%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00PPM以上。
产业近况
为持续壮大马铃薯产业,该县通过推行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举措,使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
中部为高淀粉加工薯生产区,以棋盘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10个乡镇,总面积为15万亩,重点推广春薯4、坝薯10、红皮、陇薯3等高淀粉品种,辅以地膜覆盖、大垄密植高培土技术、深加工技术,主要为双九淀粉厂及其它淀粉加工企业提供材料,谋求转化增值。北部接坝及坝上为种薯和专用薯生产区,涉及8乡两场,总面积为10万亩,主要以繁育荷兰15、克新一号、集农958、早大白、夏波蒂、大西洋等品种种薯为主,通过推行新技术、完善扩繁体系,为全县及其它省、市提供优良种薯。
1998年9月,围场马铃薯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金栏牌商标,第二年,该县生产的金栏牌脱毒马铃薯种薯被评为河北名牌商品,这标志着该县在科技兴薯策略上打出了我们的拳头商品。
前景剖析该县一直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特点主导产业来抓,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努力在科研上下功夫,积极争取科研立项,扶持科研实体,加强科普力度,引进新产品种、推广新技术,使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其中,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星火科技计划地区性支柱产业;2001年马铃薯精制淀粉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3年ZBXSM-1D型马铃薯多功能播种机及抗旱高产高效配套种植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p#分页标题#e#
该县还本着高附加值、高外向度的原则,着力建设了精深加工企业,对淀粉过滤槽(池)等加工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改进粉条、粉加工工艺,向着色泽白、条细、捆小、精包装的方向进步,努力与市场需要对接。并不断进行初级商品的深加工,商品由单一的淀粉、粉、粉条拓展到了生产薯条、薯片、速冻块等范围。现在,该县粉、粉条、粉皮等淀粉制品深加工企业已达到30家,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
同时,充分依托马铃薯研究所及新技术产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县60多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达成了稳步健康进步,这类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在坝上两场出租近3万亩土地,种植优质种薯及炸条产品薯,不断推广集约化经营,使用机械化作业及一流的喷灌圈技术,对全县马铃薯产业的进步起到了非常不错的示范带动用途。